您现在的位置是:休闲 >>正文

国企地产信仰破了? 绿地再次陷入舆论中心

休闲38人已围观

简介来源:资管云 作者:石豆近期,为一笔5亿美元债寻求展期,让绿地再次陷入舆论中心。5月27日,发布公告称,正在寻求6月25日到期、票面利率6.75%的5亿美元债的持有人对拟议修订和豁免的同意,其中包括延 ...

来源:资管云 作者:石豆

近期,国企为一笔5亿美元债寻求展期,地产地再让绿地再次陷入舆论中心。信仰心

5月27日,破绿发布公告称,次陷正在寻求6月25日到期、入舆票面利率6.75%的论中5亿美元债的持有人对拟议修订和豁免的同意,其中包括延长票据到期日、国企加入发行人在到期前赎回全部或部分票据的地产地再赎回权、先行支付原到期日未偿还本金的信仰心10%,以及取消维持票据上市状态等内容。破绿

简而言之,次陷绿地的入舆现金流遇到很大的困难,债券无法按期兑付,论中游走在暴雷边缘了。国企

对于这次展期,绿地在5月27日的投资者电话会上给出了说法:因为上海爆发疫情,绿地遭遇很大的影响,全国50%的售楼处关闭;合同销售额大幅下跌,4月同比跌幅57%,5月也会很高。

同时绿地也对投资者进行了安抚,具体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:

1、通过抓回款率来降有息、降杠杆,去年回款率96%,今年130%。境外项目回款50亿人民币,预计全年到手26亿;优质资产还可以出售。

2、公司融资结构74%是银行贷(开发贷、流贷),境外评级下调不会造成挤兑,境外的贷款占比3%。

3、内地销售回款主要取决于疫情和销售情况,公司预计6月份能恢复到之前水平。因此公司仅针对6月份这笔债券进行征询,展期一年,且加入了一个认购期权,只要公司恢复偿付能力,就能全部赎回。

总结起来就是,一、公司现在是受疫情影响的流动性问题,6月后就能恢复;二、公司有很多优质资产可以卖了还债,有能力兑付后面的债券;三、展期不会影响公司经营,大家不要慌。

不过事实可能没有绿地说得这么乐观。

1

只是受疫情影响的流动性危机?

首先,上海本轮疫情之前,绿地在全国的销售就已经不太好了。 

2021年,绿地控股实现销售额2902亿元,同比减少19%,其中第四季度大幅下降57%。今年前4个月,绿地控股销售额仅397亿元,同比减少56.1%。

知名国际评级机构标普认为,鉴于中国市场情绪疲软和疫情防控情况下,情况不太可能立即复苏。标普预测,绿地的合同销售额在2022年可能下降至2100亿至2200亿元。这意味着在今年剩下的八个月里,销售额将可能将同比下降10%-15%。绿地控股集团的流动性在未来12个月内仍将面临压力。

另外,在未受到上海疫情冲击的情况下,绿地的流动性危机已经显现。

根据绿地控股的2022年一季度报告,绿地控股流动负债超万亿,其中应付账款超3000亿,而公司一年内到期的长短期借款却高达930.2亿元;若再加上302.99亿应付票据及交易性金融负债,绿地控股的短期有息负债总规模有1233.26亿元。

相较于短债压力,绿地控股仅持有货币资金656.8亿元,较上年同期减少20.6%。可见绿地的货币资金无法覆盖即将到期债务,绿地控股的流动性明显吃紧。

再者,押宝疫情后销售回暖,来应对接下来的债务压力,并不具备可行性。

根据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要求,商品房预售资金需存入银行专用监管账户,根据楼盘开发进度,开发商可以按比例提取销售回笼资金。因此,每卖出一套房子所得的房款,开发商通常要经过数月甚至长达一年多才可以进行支取使用。

由此可见,绿地想要依靠疫情结束后销售的恢复解决债务危机,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。

2

出售资产能覆盖债务?

绿地早从2020年便开始出售资产了。2020年10月,绿地以72.6亿的价格出让广州绿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给绿地香港。广州绿地包含了绿地控股在大湾区的所有项目,交易完成之后,绿地控股也彻底退出了广东市场。

2021年至今,绿地又相继以8.6亿、12.6亿、3.5亿元陆续出售上海九龙宾馆100%股权、上海绿闵物业100%股权、英国伦敦啤酒厂项目剩余股权,共回笼资金24.7亿元。

除此之外,最近两年,绿地控股逐步加快海外业务轻资产转型。比如,日本千叶海港城酒店的出售,澳洲悉尼铂瑞酒店、加拿大酒店、韩国医院项目股权等完成转让。目前,绿地控股已通过海外轻资产转型回笼资金超百亿元。

“卖卖卖”依旧填不上绿地的债务窟窿,而绿地手里又还剩多少优质资产可以卖?

另一方面,公司依然面临着高负债压力。

截至2022年一季末,绿地控股总负债高达1.24万亿,其资产的真实价值能否覆盖,恐怕也要划个问号。

在5月27日召开的投资人电话会议上,绿地声称,计划3年出售2000亿资产,每年500亿-700亿,包含自持商业、办公楼和酒店等。

但在目前这种市场环境下,是不是能够卖出去,谁能来接盘?仍然是一个未知数。

3

公司经营一切正常?

其实,作为“摩天大楼专业户”,绿地控股一直在高负债、高杠杆运转。

2019-2020年,绿地控股均全踩“三道红线”。截至2021年末,公司剔除预收款后资产负债率83.69%、净负债率91.60%、现金短债比0.81,其“三道红线”踩中两道,即使净负债率指标也只是勉强翻绿。

高负债、高杠杆运转给绿地也曾带来过辉煌。

2014年,绿地以2408亿的销售额排名全国房企第一,终结了连续多年以万科为首的地产时代。2018年,绿地控股正式进入房企“万亿俱乐部”,总资产规模达到约1.04万亿元,是除了恒大、万科、碧桂园之外的又一家总资产突破万亿元的中国上市房企。

不过近两年绿地变得有些许黯淡。

根据绿地控股财报,2021年实现营收5447.56亿元,同比增长19.45%;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.79亿元,同比下降58.8%,出现“增收不增利”现象。

今年一季度,绿地控股营收和净利润更是双双下滑,其中,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8%至960.51亿元;实现归母净利润25.47亿元,同比减少35.24%。

更为值得注意的是,绿地控股的盈利水平远低于行业平均值。

2017年至2020年,公司毛利率分别为14.34%、15.35%、15.46%、14.41%,净利率分别为4.68%、4.60%和4.90%、4.63%。2021年,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更是进一步下降至11.67%、1.73%。

成绩单透露出,绿地控股的经营已经显现出了力不从心。

2021年11月,绿地控股对外宣布,将公司所属行业类别由“房地产业”变更为“土木工程建筑业”,开始转型之路。

在房地产行业深陷寒冬的当下,绿地控股向基建产业的转型不失为一个选择。不过,建筑产业利润率相对低,同时还存在前期垫资大、货款周期长的情况,这给转型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。

4

地产国企信仰破了?

绿地控股成立于1992年,当时是上海农委和建委100%持股的国企。

经过混改,目前绿地控股的股权结构中,单一最大股东是上海格林兰,共持有绿地34.89亿股份,持股比例为27.31%,其背后是以董事长张玉良等管理层为首的员工持股会。

其次上海地产持有绿地控股32.99亿股,持股比例25.82%,为绿地控股第二大股东;上海城投持有26.26亿股,占比20.55%,为第三大股东。

两家均是上海国资委旗下的100%控股公司。两家公司股权相加则占总股比46.37%,超过了上海格林兰。

背靠上海国资委,给绿地集团披上了一层“国企”光环。

这也是为什么,展期公告发布的前一天,市场上就传出绿地债务出现问题,绿地所有美元债价格都突然暴跌,然而很多投资者却没有跟着抛售跑路的原因。

但是,绿地还是走到了征求展期这一步。

“浓眉大眼”的国企地产商,拥有很多民企没有的融资便利,竟然也能出现问题。

这无疑打破了之前地产圈有国企背景的公司绝对安全的信仰。

现在,那些负债率较高,发展偏激进的国企,也未必靠得住了。

房企流动性危机愈演愈烈。

地产救市,真的刻不容缓了。

智信研究将于6月11日-12日(周六、周日)在举行主题为“双碳产业投资路线、绿色金融产品设计、核心赛道产业链拆解与投资策略详解”的线上资管研修班。沿着碳中和政策与产业规划,梳理产业投资地图,寻找有发展潜力的客户;了解绿色金融产品的现状与趋势,甄别真假绿色项目;遴选3大热门赛道: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车、氢能与燃料电池,再充分讲述产业链格局和细分赛道,分享投资策略。

Tags:

相关文章